據報道,近日,易烊千璽2025上海演唱會門票11秒售罄,379萬人搶7309張票的狂熱背后,是黃牛將480元門票炒至6800元、內場票喊出19萬元天價的荒誕。即便“人、證、臉”三合一的強實名制已推行,黃牛仍能靠“手機墻”搶票、“內部票”話術游走在灰色地帶,這場亂象背后,藏著比“搶不到票”更值得深思的社會病灶。
有聲音認為“強實名制攔不住黃牛,不如干脆放開轉售”,實則暴露了對治理復雜性的簡化認知。這種想法并非孤例,從“演唱會就該市場化定價”到對“打擊黃牛是小題大做”的質疑,折射出社會對公共資源分配的集體焦慮與認知偏差——仿佛只要供需失衡,黃牛的存在就“理所當然”,治理的努力就“徒勞無功”。
在暴利誘惑與技術便利的雙重驅動下,社會對黃牛問題的評價逐漸陷入“封堵無用”的消極定論。有人將黃牛猖獗歸咎于“粉絲太瘋狂”,有人認為“只要有溢價空間就管不住”,這些觀點將治理難題簡單歸因于單一因素,卻忽視了問題的系統(tǒng)性:從票務分配黑箱到技術對抗升級,從法律懲戒乏力到公眾認知模糊,黃牛產業(yè)鏈的每一環(huán)都嵌套著深層矛盾。這種片面認知,本質上是對“公平”價值的矮化,將公共資源的分配權拱手讓給了技術與資本的強勢方。
反觀那些堅守官方渠道的粉絲、主動曝光黃牛套路的后援會,恰是對這種消極論調的有力反駁。他們在“一票難求”的焦慮中保持理性,在“內部票”的誘惑前守住底線,用“不買黃牛票”的實際行動對抗著惡性循環(huán)。正如易烊千璽工作室強調的“原價票的含金量”,這種對規(guī)則的尊重、對公平的守護,恰恰是治理黃牛亂象最堅實的社會基礎——畢竟,黃牛能得逞,從來不是因為技術多高明,而是因為總有人愿意為捷徑買單。
從“強實名制沒用”到“不如放開溢價”,爭議的核心在于對“治理”定義的狹隘化。若將打擊黃牛僅視為“技術攻防戰(zhàn)”,那票務分配的黑箱永遠填不滿;若把公共資源的公平分配讓位于“市場自由”,那普通消費者只會被越推越遠。那些開發(fā)反搶票系統(tǒng)的技術人員、建立票務追溯機制的監(jiān)管者,他們的努力值得被看見——治理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跡,而是無數人在漏洞與修補中堅持的結果。
當然,面對搶不到票的現實,消費者有焦慮是人之常情。但“黃牛票能解決燃眉之急”的想法,就像飲鴆止渴:今天為“內部票”付了溢價,明天就會有更高的價格等著下一批人;這次默許了技術搶票的存在,下次就會有更隱蔽的套路繞過規(guī)則。真正的破局,從來不是在“買不到”和“買黃?!敝g二選一,而是在堅守公平底線的前提下,推動票務分配更透明、技術防御更有效、法律懲戒更有力。
更值得深思的是,強實名制的意義遠不止于“攔黃?!?。它的推行,本質上是在重建公共資源分配的規(guī)則意識——告訴市場:稀缺不代表可以任性溢價;告訴黃牛:暴利必然面臨嚴懲;告訴公眾:公平需要共同守護。就像易烊千璽成都站、北京站的籌備仍堅持同一規(guī)則,這種不因爭議而退縮的堅守,恰是破解亂象的關鍵:治理或許慢,但只要方向對,每一步都算數。
在黃牛天價票與強實名制的拉鋸背后,我們需要的不是“干脆放棄”的消極,而是對“公平”價值的重新珍視。畢竟,在這個充滿誘惑的時代,最大的風險不是“搶不到票”,而是默認了“有錢就能插隊”的潛規(guī)則,忘記了那些為一張原價票凌晨守在官方渠道的普通人,本就該擁有平等的機會。
來源:紅網 作者:李香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