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劇不能異化成揮向老年人的“收割鋸”

2025-03-18 11:40:04 作者:戴先任

20250318100449713-19-988bc.jpg

近日,江蘇一位老人因沉迷短劇,3年間斥資3.4萬元積蓄充值解鎖更多劇集。令人不解的是,多數(shù)充值行為都是在老人一知半解下進行的,甚至還在不知不覺中開通了掃臉支付,讓付費變得更加容易。然而,實際退費卻異常困難,不同的微短劇小程序之間來回跳轉、責任主體分散各地、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微短劇市場的“吸金”亂象正被推向風口浪尖。

微短劇市場迅猛發(fā)展,同時也伴隨野蠻生長。時間短、故事情節(jié)“簡單粗暴”,吸引了不少觀眾?!熬虏恕遍L起來了,下一步自然就是收割——一些微短劇小程序存在誘導消費、自動續(xù)費等問題,消費者投訴難、退費難。如有網民稱,有的小程序“換了馬甲”或下架視頻,維權極其困難。

在諸多受害者中,中老年群體是微短劇“套娃式吸金”套路的“重災區(qū)”。隨著互聯(lián)網普及率不斷提高,越來越多中老年人觸網,豐富多彩的網絡世界讓他們更容易沉迷,然而,對網絡的不熟悉也讓他們動輒成為各式陷阱的受害者。比如,一集微短劇往往只有一兩分鐘時長,解鎖下一集需要一定積分,而積分需要用虛擬幣購買,虛擬幣又由充值獲得,一連串操作下來,中老年人往往就入了套,不僅算不清楚一集折合多少錢,也不清楚支付的費用是如何流轉的,稀里糊涂就成了被割的“韭菜”。

給中老年人支撐起一片清朗的網絡空間,在管理上,需要從國家到網絡平臺等相關各方的重視。比如針對微短劇誘導付費等亂象,平臺、監(jiān)管部門要盡好相應責任。如平臺要規(guī)范微短劇入駐方的收費標準、方式,以滿足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為先,強化告知義務;相關部門加大對“適老化網絡陷阱”的識別和打擊力度,保護廣大老年網民的合法權益。在內容供給上,要增強優(yōu)質精神文化內容的供給,鼓勵創(chuàng)作方重視優(yōu)質銀發(fā)內容的挖掘,對粗制濫造、抄襲、價值觀歪曲等現(xiàn)象予以打擊懲戒。

在“互聯(lián)網+”時代,需要“等一等老年人”的不僅是網上沖浪的體驗,還有由線上到線下的實際權益。讓老年人更好融入網絡社會、數(shù)字時代,這是全社會都要做好的“功課”。

(來源:工人日報)

責任編輯:陳平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