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跌跌不休”,德國路在何方

2023-11-27 10:38:49 來源:環(huán)球時報 作者:青木

“德國經濟形勢正變得黯淡”,“研究機構預計2023年德國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將萎縮0.6%”。盡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報告稱,德國今年將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但出口疲軟、物價上漲、能源短缺等現(xiàn)實問題,還是讓國際輿論有關“德國是否又成為歐洲病夫”的熱議從今年年初持續(xù)到年尾。11月20日,德國財政部宣布凍結聯(lián)邦預算后,《圖片報》等德媒形容這是“一個真正的國家危機”。人們不禁要問:德國經濟為什么衰退?為何這樣一個大國20多年內兩次被貼上“歐洲病夫”的標簽?德國解決“國家危機”的出路又在哪里?

“紅綠燈聯(lián)盟”執(zhí)政兩年,民眾有些沮喪

德國聯(lián)邦統(tǒng)計局上周末公布的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該國第三季度GDP比第二季度下降0.1%,同比去年則下降0.8%。德國《商報》等分析認為這一跡象可能是歐洲最大經濟體陷入衰退的前兆,除了全球經濟疲軟之外,原因還包括德國高通脹導致私人消費支出下降等。

“歐元區(qū):病人不再是意大利人!”彭博社在報道意大利總理梅洛尼22日訪問柏林時這樣寫道,“她可以昂首面對德國總理朔爾茨,因為意大利經濟前景比德國更好一些”,德國經濟近一年來陷入衰退,現(xiàn)在又必須面對預算危機?!耙獯罄褏捑肓说聡P于健全公共財政重要性的說教?!眻蟮涝滋m博科尼大學專家卡洛·馬菲的話說,“德國人也會犯錯誤”。

“德國再次成為‘歐洲病夫’?”英國《經濟學人》雜志今年8月一期的封面配著一張圖,圖中有一個正在輸液的紅綠燈小人——暗指德國執(zhí)政的“紅綠燈聯(lián)盟”。雖然標題用了問號,但還是刺痛了德國人的神經——上世紀90年代末這家媒體就曾以“歐洲病夫”報道過德國。朔爾茨在接受德國媒體采訪時承認國家經濟正在走弱,但強調德國還不至于像“盎格魯-撒克遜媒體”(即《經濟學人》)說的那樣。德國央行行長也表示:“德國不是‘歐洲病夫’,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容易被很多人誤解的說法。我們應更加自信?!钡聡緦寐?lián)邦政府由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于2021年12月8日組成?!赌系乱庵緢蟆吩u論說,“紅綠燈聯(lián)盟”執(zhí)政已兩年,但德國依舊面臨技術工人短缺、能源價格上漲創(chuàng)紀錄、數(shù)字化落后等困境,因此才被人貼了標簽。

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9月發(fā)布的《經濟前景展望》報告顯示,德國可能是今年唯一陷入經濟衰退的主要發(fā)達經濟體。瑞士“Watson”新聞網24日刊文說,在經濟上,法國也曾被指將淪為“歐洲病夫”,但現(xiàn)在該國正從馬克龍總統(tǒng)的改革中獲益,而德國仍處于動蕩之中。德國商界人士對功能失調的“紅綠燈政府”感到沮喪,他們有些欽佩法國政府“促進經濟發(fā)展,吸引商界領袖,積極推動法國成為創(chuàng)新和投資之地”。德國《每日鏡報》13日以《德國成“歐洲病夫”:中小企業(yè)越來越擔心競爭力》為題報道稱,一項調查顯示,超過1/3的德國中小型企業(yè)正在考慮重組公司,它們正面臨能源和原材料成本增加以及整體經濟疲軟的困境。

談到20多年內兩次被貼上“歐洲病夫”標簽,一些德國學者認為第一次有特定的客觀因素:1990年10月兩德統(tǒng)一后,需要一段時間消化東德生產力相對低下帶來的經濟沖擊。即使如此,擁有6000萬居民的西德還是成功地將其“慷慨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到1600萬東德人,同時重建了東德破舊的基礎設施。因此,德國民眾認為“德國今天的情況與1999年時不可比”。現(xiàn)在民眾的情緒相對更悲觀一些。民意研究機構Forsa10月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71%的受訪者預計德國的生活水平將持續(xù)惡化,62%的人選擇“最主要的原因是德國面臨經濟危機”。

家住漢諾威的迪克對現(xiàn)狀很是擔心。迪克夫婦一個是汽車公司的工程師,一個是老師。他們介紹,一家人稅前月收入6000歐元左右,這在德國算是中產家庭。但減去各種稅收,月入還不到4000歐元。夫妻倆對目前的能源政策和物價上漲最為不滿:“現(xiàn)在不僅物價高,房租每月也漲到1500歐元,還有水電費、交通費、孩子教育支出等固定費用每月加起來要1200歐元。再除去食品開銷和應酬所需,每月所剩無幾?!?/p>

“改革紅利”和“東方政策”創(chuàng)造了“16年奇跡”

2005年11月,默克爾接手前任施羅德尚未收拾好的爛攤子。默克爾不僅是德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理,她還在2009年和2013年的大選中成功連任?!暗聡暋苯衲?月底刊發(fā)的文章稱,在《經濟學人》首次以“歐洲病夫”報道德國14年后,德國形勢正式好轉,來自柏林和倫敦的經濟學家又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從“歐洲病夫”到“經濟巨星”》。不少媒體表示,默克爾創(chuàng)造的經濟奇跡,也有前任施羅德的功勞。

“默克爾除繼續(xù)實施‘2010議程’、推動新的變革外,還很有遠見地開始實施轉向東方。”柏林中國問題學者奧勒·維海爾姆表示,相關政策帶來的“改革紅利”讓德國應對了金融危機、歐元危機,幫助德國摘掉了“歐洲病夫”的標簽。

在維海爾姆看來,引入東歐勞工是默克爾政府成功的“東方政策”之一?!斗ㄌm克福匯報》曾在談論“就業(yè)熱潮吸引東歐人來到德國”話題時總結說:“如果沒有波蘭人和羅馬尼亞人,我們就會遇到問題?!痹诘聡目爝f員隊伍中,很多人來自東歐國家。一位來自波蘭的快遞員介紹,他在德國做快遞員已超過14年,這個活太辛苦,德國人不愿意干。萊布尼茨歐洲經濟研究中心(ZEW)的研究表明,2020年約有130萬來自東歐國家的技術工人在德國工作。

讓維海爾姆印象最深的是,默克爾任期內重視與中國的緊密聯(lián)系,德國經濟也在這期間創(chuàng)造了一個“16年奇跡”。在他看來,默克爾16年任期內12次訪華,成為西方國家領導人中訪華次數(shù)最多的一個,“這種頻繁訪華有利于德中加強合作,走向雙贏”。德國聯(lián)邦統(tǒng)計局的數(shù)據(jù)顯示,在默克爾任期內及卸任后一年,德中雙邊貿易總額從2005年的611.71億歐元增長到2022年的近3000億歐元。中國連續(xù)7年成為德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

“有了俄羅斯的能源,生產‘德國制造’才有了保障。”近日,一名德國大企業(yè)的高管表示?!睹麋R》周刊等媒體在回顧2001年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在德國聯(lián)邦議院用德語演講、德國車企加大對俄投資等“往事”時說,德國人曾有“俄羅斯情結”,不管是施羅德還是默克爾,都非常重視與俄羅斯的關系。

解決當前經濟“三個圈”的問題離不開中國

談到能源政策,一家德國大企業(yè)的高管表示:德國政府不顧能源缺乏的現(xiàn)實,關閉核電站,在從俄羅斯進口能源受到限制的情況下,只好以高成本購買美國的液化氣和法國的核電。這些做法讓企業(yè)不安全感大增。

還有德國學者對德國的經濟模式提出質疑,認為幾十年來推動德國經濟的“三個圈”目前都出了問題。比如作為“外圈”的貿易出口。在快速全球化時代,出口提振了德國經濟。但近年來由于美國等國的保護主義日益抬頭,德國不能再依賴其他國家的進口來刺激經濟。再如中間圈“制造業(yè)”。對于幾十年來受益于強大工業(yè)的德國來說,現(xiàn)在正面臨能源價格提升和數(shù)字技術發(fā)展落后的困境。最后是作為“核心圈”的汽車工業(yè)。由于電動汽車領域的戰(zhàn)略遲緩,導致德國汽車產業(yè)在國際市場受到沖擊。

目前,德國將國家預算的44.1%用于社會保障,還要應對接連不斷的移民。與此同時,德國在創(chuàng)新、教育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入落后許多其他國家。記者在德國多地采訪時遇到“網絡盲區(qū)”,原來是這些地區(qū)沒有投資網絡設施。

很多德國人認為,本國經濟所患之“病”只要對癥下藥,是可以醫(yī)治的。今年8月,德國《商務內幕》網站刊文稱,施米丁表示:盡管德國的競爭力排名有所回落,但有上升潛力;德國強大的中小企業(yè)不少仍是全球隱形冠軍,通常由家族經營的公司會不斷尋找和調整解決方案,找到新的高度專門化的“利基市場”;德國仍是歐洲一個高就業(yè)率國家,只是缺乏技術工人;國家有資金進行更多投資;政府改革意愿強大。因此,德國仍能再次成為贏家。他認為,今天再給德國貼“歐洲病夫”的標簽有些過頭了。

德國政府也看到問題的所在,計劃通過“增長機會法案”等措施來減輕企業(yè)的負擔。如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承諾,通過降低電價和800億歐元的重大投資來實現(xiàn)增長。不過,這些措施目前尚無明顯收效。

“德國若想重新創(chuàng)造經濟奇跡,并帶動歐洲發(fā)展,或許需要制定一個‘2030議程’。同時,德國僅靠內部市場很不現(xiàn)實,更需要與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加強合作?!本S海爾姆表示,德國政府今年7月發(fā)布首份“中國戰(zhàn)略”,宣稱要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實際上導致德國經濟發(fā)展少了一大優(yōu)勢。他認為,德國現(xiàn)在比過去更需要中國的新技術和大市場。

據(jù)觀察,德國政府似乎已意識到問題的癥結所在,比如不再像原先那么強硬限制中德雙向投資。很多德國企業(yè)更是重視中國因素起到的重要作用,認識到無論是德國與中國還是歐洲與中國,“脫鉤斷鏈”都是不可能的。德國若想解決當前“三個圈”面臨的各種問題,離不開與中國的合作。正如德國《時代周報》近日報道說,盡管存在種種政治爭論,但德企愿繼續(xù)加大對華投資。

責任編輯:朱希杰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