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澳大利亞教授跨越半個世紀的中國情

2021-10-20 16:12:59 作者:白旭 岳東興

當北京外國語大學9月底舉辦80周年校慶時,由于疫情無法到場的澳大利亞知名漢學家、格里菲斯大學榮譽教授馬克林,在布里斯班的家中翻看他在北外執(zhí)教時的老照片。

馬克林的中國情緣始于1964年8月,當時他首次來華執(zhí)教北外。在一張泛黃的黑白照片上,他同一些身穿棉布翻領工裝、笑容靦腆的年輕人站在一起,顯得十分醒目。這張照片攝于1965年,這些年輕人是他當時在北外的學生。

1965年,馬克林的長子斯蒂芬在中國出生,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出生的第一位澳大利亞公民。

馬克林第一次在北外任教只持續(xù)了兩年,但他認為這一段經(jīng)歷打開了他看中國的一扇窗,“完全改變了”他的一生。“我愛中國,”這位82歲的老人對記者說,“我熱愛在中國執(zhí)教,熱愛中國學生。”

之后幾十年間,馬克林頻繁往返中澳之間做研究和授課,他竭盡所能,促成了北外和格里菲斯大學交流關系的建立和深化。他孜孜不倦地向澳大利亞和世界介紹中國的真實情況。

隨著對中國認識的加深,馬克林發(fā)現(xiàn)西方一些媒體很多有關中國的報道讓他難以認同,因為這些媒體經(jīng)常預設一種“全是中國的錯”的立場。

馬克林對近年來中澳關系下滑的現(xiàn)狀感到難過。對于一些澳政客炒作“中國威脅論”,他認為“這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完全誤解了中國的意圖”。“現(xiàn)在看到‘中國威脅論’這樣的論調(diào)在澳大利亞卷土重來,我感到非常傷心。這種論調(diào)是可恥和危險的。我們從這么多年的交往中難道什么也沒有學到嗎?”他痛心地說。

馬克林的研究領域涉及中國歷史、藝術(shù)和少數(shù)民族。過去半個世紀,他撰寫和編輯了超過40本相關題材的著作。這期間,他去過中國很多地方參觀考察,親眼見證了中國的巨變。

馬克林曾多次前往新疆考察,最近一次是在2018年。在那里,他感受最深的是人們生活水平和地區(qū)安全水平的提高。

在喀什,他看到老城在得到充分保護的同時,也在變得更加現(xiàn)代。在莎車的一所藝術(shù)學校,他看到維吾爾族年輕人在學習民族舞和傳統(tǒng)音樂“十二木卡姆”。“我親眼看到他們培訓維吾爾族年輕人學習本民族藝術(shù)。與此同時,新疆也在很多方面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他說。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