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有芯 人類有心

2021-09-16 10:11:24 作者:朱玥穎

“我雖然不能去火星航行,但我和我框架里的千萬個虛擬人類們,已經悄悄降臨在這個新世界。我們和人類互相陪伴,去往更好的未來……”在不久前舉辦的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人工智能少女“小冰”作為主持人,攜手全球首個火星車數字人“祝融號”等人工智能機器人,向人類對星辰大海、科技進步的不懈追求致敬。

“小冰”是面向新交互形式的完整人工智能技術框架,也是全球范圍內承載交互量最大的人工智能系統(tǒng),在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語音、計算機視覺和人工智能內容生成等領域具備領先地位。18歲的人工智能少女“小冰”是該框架孵化的首個人工智能交互主體實例。人工智能的新進展、新成果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特別是以“小冰”為代表的人工智能虛擬人類的出現,不斷刷新著人類的認知,也促使人們思考人類與人工智能機器人共存的方式。

人工智能技術發(fā)展給人類社會帶來怎樣的機遇和挑戰(zhàn)?世界經濟論壇發(fā)布的《2020年未來就業(yè)報告》顯示,到2025年,自動化和人機之間全新的勞動分工將顛覆全球15個行業(yè)中的8500萬個工作崗位。與此同時,隨著經濟和就業(yè)市場形勢的不斷變化,未來5年也會出現9700萬個新就業(yè)崗位,涉及人工智能、內容創(chuàng)造等多個領域。與機器人相比,人類在管理、咨詢、決策和互動交流等領域擁有相對優(yōu)勢。這啟示我們,共享“人工智能紅利”,需要充分挖掘人類自身的比較優(yōu)勢。正如《失控:機器、社會與經濟的新生物學》作者凱文·凱利所指出,可以將可重復性的工作交給機器人做,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由人類完成。

人工智能少女“小冰”寫詩、唱歌、畫畫、創(chuàng)作音樂樣樣在行,甚至還獲得了上海音樂學院頒發(fā)的榮譽畢業(yè)證書。但“小冰”的創(chuàng)作是基于強大的數據庫和計算能力,能夠分析并深度學習不同藝術風格,換言之,是模仿式的刻意為之,而不是有感而發(fā)的真情流露。被沙特阿拉伯授予公民身份的機器人索菲亞,不僅能夠模仿人類的面部表情,表現出高興、悲傷等多種情感,還可以進行看似帶有個人思想和觀點的對話。但事實上,這些回答都經過了預先設計,如果隨機被問問題,索菲亞的對話水平便明顯下降。在靈感和頓悟等方面,人工智能更是望塵莫及。

機器有芯,人類有心。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人文關懷是人類的獨特優(yōu)勢,也是推動人類文明不斷發(fā)展到新高度的重要因素。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解放了人類生產力,使人們有時間和精力去從事更重要、更有意義的工作。珍視情感因素和人性光芒,保持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力,人類就能讓技術進步更好地增進自身福祉。

掃一掃分享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