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xié)同發(fā)力 促進美育

2021-04-13 09:52:14

參觀者在法國盧浮宮朗斯分館欣賞藝術品。

新華社發(fā)

意大利卡皮托里尼博物館,參觀者凝視雕塑作品。

新華社發(fā)

俄羅斯弗利爾兒童音樂學校老師阿布薩拉莫娃在授課。

本報記者 殷新宇攝

法國一社區(qū)的居民舉辦街頭音樂會。

影像中國

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高尚情操,一些國家充分挖掘美育資源,家庭、學校、社會協(xié)同發(fā)力,在促進美育發(fā)展方面積累了有益的經驗

法國——

美學理念貫穿學校教育

本報記者 劉玲玲

在法國各地大大小小的博物館里,經常會看到孩子們圍坐在畫作或雕塑前,聆聽老師講解。通常,學校老師會利用沒有課程的周三下午,和學生們一起去博物館、美術館,感知和探索藝術之美。

美學教育是法國國民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學校不僅開設了豐富多樣的系統(tǒng)性美學課程,社會各界也大力支持,保證青少年平等獲得高質量的文化藝術教育。

作為文化藝術大國,法國的美學教育傳統(tǒng)深厚。1880年,時任教育部部長茹費理將繪畫、音樂等納入基礎教育課程,以期實現“讓學生們都能接觸到美”的目標。經過一個世紀的發(fā)展,法國美學教育進一步制度化、多樣化,在1988年通過《藝術教學法》,從法律層面重申藝術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進入新世紀,法國小學、中學和職業(yè)高中設置“藝術與文化項目課程”,通過小組合作、實地參觀、作品呈現等途徑,激發(fā)學生藝術創(chuàng)造力,營造良好的校園藝術氛圍。2005年,法國成立藝術與文化教育高等委員會,監(jiān)督學校文化藝術教育的發(fā)展情況,確保美學教育質量。自2008年起,法國小學將藝術史納入必修課程,強調借助藝術作品進行開放式的跨領域學習。法國教育部認為,確保所有的孩子能夠在義務教育階段接受美學教育,不僅有利于青年一代理解藝術、感受美,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同時對促進文化傳承和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美學教育是小學和初中的必修課程,高中階段學校則會根據具體情況開設多種選修課。例如,音樂教學從幼兒園開始一直持續(xù)至中學,通過合唱團、管弦樂訓練等增加青少年對藝術作品的認知能力。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每周至少有3小時的藝術教育課程;在初中階段,學生可以獲得每周1小時的專業(yè)藝術培訓;在高中階段,學生可以根據個人興趣選修藝術課程,藝術成績和素養(yǎng)也是高中畢業(yè)會考的內容之一。

博物館、藝術中心、劇院等在內的大量文化藝術機構都同學校保持長期的合作關系,積極參與學校的藝術教育。藝術家走入課堂,組織學生實地參觀、體驗藝術作品,學校與藝術機構的合作,讓青少年有機會直接接觸藝術家和豐富的藝術資源。

18歲以下青少年均可免費參觀公立博物館和國家歷史古跡。法國國家圖書中心、文獻中心的大部分藝術資源向中小學師生免費開放。盧浮宮、蓬皮杜藝術中心等多家博物館還開設了青少年藝術專區(qū),為學生課外藝術教育提供更多選擇。

弗蘭克是巴黎第八大學電影藝術專業(yè)的學生。他告訴記者,法國的美學教育注重美育啟蒙,培養(yǎng)審美意識,而不是過分強調學習專業(yè)技能。“我到現在都還記得初中時老師帶我們在盧浮宮欣賞畫作的場景,我們席地而坐,聽老師講里面的人物和故事,之后老師還會要求我們對作品進行藝術討論。我也是在這一過程中逐漸發(fā)現自己對藝術的興趣,并在高中時確定了自己的專業(yè)方向。”弗蘭克說。

在弗蘭克看來,把美學教育貫穿學校教育的全過程,讓法國形成了尊重藝術、尊重創(chuàng)作的良好氛圍,進而促進社會各界對藝術教育的大力支持。“從小開始的審美教育能增強人們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豐富和充實人的精神世界,這將是伴隨一生的財富。”他說。

俄羅斯——

音樂教育模式系統(tǒng)完善

本報記者 殷新宇

以蘇聯鋼琴家雅科夫·弗利爾命名的弗利爾兒童音樂學校規(guī)模不大,“藏”在莫斯科西北區(qū)域一棟老居民樓里。地下一層是家長休息室和老師辦公室,地上一層是音樂教室和音樂廳。學校空間不大,不時傳出陣陣琴聲,令人心曠神怡。

這所兒童音樂學校是附近很多孩子接受音樂啟蒙的起點。“從普通學校放學后,孩子們每天下午來我們這里學音樂,包括樂器演奏、樂理知識還有合唱。” 弗利爾兒童音樂學校弦樂部主任阿布薩拉莫娃告訴記者,進入音樂學校的孩子通常是零基礎,經過幾年學習,他們中的佼佼者會進入專業(yè)音樂學院,以音樂作為終身職業(yè);但絕大部分學生在這里學習的主要目的是接受音樂熏陶,將音樂作為人生的愛好。

據介紹,幾十年來,從這所音樂學校畢業(yè)的學生超過3500名,1/10左右的畢業(yè)生專業(yè)從事音樂,大部分孩子則在這里培養(yǎng)了音樂領悟力和鑒賞力。“孩子們最初學琴時,演奏的技巧一定要規(guī)范,對節(jié)奏的感覺也要從小培養(yǎng)。當然,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感受到音樂的美妙,愛上音樂。這會讓他們一生受益。” 阿布薩拉莫娃說。

俄羅斯厚植音樂教育,從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完善系統(tǒng)的音樂教育模式享譽世界。遍布全國的兒童音樂學校是俄羅斯音樂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僅在莫斯科,包括音樂學校在內的兒童藝術學校達150所,在校學生超過9萬人。這些兒童藝術學校大多歷史悠久,擁有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其中不少學校運營經費來自政府撥款,體現了藝術教育的公益性。比如,弗利爾兒童音樂學校已建校70年,阿布薩拉莫娃有30多年的小提琴教學經驗。與私營教育機構相比,這里學費相當低廉,普通家庭也能夠負擔,入學考試前幾名還將獲得免費學習的機會。

莫斯科市立師范大學曾對105位有兒童音樂學校學習經歷的人進行調查。研究報告稱,一半以上的調查對象認為,學習音樂影響了自己的職業(yè)選擇。受調查者表示,盡管從事著醫(yī)生、飛行員、程序員等與音樂無關的職業(yè),但自己的生活軌跡深受音樂影響,他們在音樂學習中培育了刻苦、自律、忍耐和勤奮等優(yōu)良品質。阿布薩拉莫娃表示,由于學習的很多樂曲是俄羅斯音樂家的作品,學生們由此加深了對俄羅斯歷史和文化的了解。

現在的弗利爾兒童音樂學校修繕一新,并適應社會需求開設了爵士鋼琴、電吉他、薩克斯等流行音樂專業(yè)。這與近年來俄羅斯著力改善兒童藝術學校的辦學條件有關。俄羅斯文化部科學教育司司長埃爾瑪科娃表示,1800所兒童藝術學校正在進行翻修和改建,同時將根據地方需求購買多種樂器。俄羅斯政府今年計劃投入超過30億盧布(1元人民幣約合11.76盧布)對兒童藝術學校更新升級,改造工作將持續(xù)到2024年。

不久前,俄羅斯政府還通過一項規(guī)范兒童藝術學?;顒拥穆摪罘伞7刹粌H將這些學校細分為“兒童音樂學校”“兒童合唱學校”等類型,還對教學活動提出了具體要求,并對學校的融資、設備和人員配置進行規(guī)范。俄羅斯社會普遍認為,有了法律保障,富有特色的俄羅斯音樂教育將獲得更好的傳承和發(fā)展。

意大利——

美術教育繪就多彩童年

本報記者 葉 琦

在意大利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眾多攝影愛好者和繪畫學習者慕名而來。漫步于此,總能看見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身影,他們或在畫作前細細體味,或實地臨摹名畫,或就審美感受交流分享,眼中閃爍著對藝術的熱愛。作為歐洲文藝復興發(fā)源地,意大利擁有數不勝數大大小小的美術館,藝術幾乎觸手可及。

孩子們在濃郁的藝術氛圍中成長。幼兒園和小學注重對藝術素養(yǎng)和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開設油畫、泥塑、拼貼畫等入門課程,也鼓勵孩子們用不同的顏料、紙張、日用品和食品進行創(chuàng)作,表達所見所聞所感。幼兒教師重視視覺符號在兒童自我表達中的重要性。“在強調發(fā)展兒童審美意識的同時,需要注意兒童內在的思考和感受,讓他們將藝術作為自我表達的方式。”羅馬小蜜蜂幼兒園教師羅拉表示。

學校經常將藝術課堂搬到美術館和畫廊,組織學生實地觀摩學習,孩子們的藝術見解和臨摹作品將納入考核成績。不少大型美術館還設有畫室,專門為孩子們提供繪畫教學活動。“藝術應該是一門實踐的學科,絕不能局限在課堂和課本里。美術教育應該無處不在。”在意大利教育、大學和科學研究部前部長洛倫佐·菲奧拉蒙提看來,意大利的美術教育之所以世界領先,很大一個原因是,“意大利擁有極為豐富的公共藝術、博物館、美術館等藝術教育資源,這些是孩子們最好的‘讀本’和‘教具’。”

為實現開放的美術教育,意大利的很多美術館、公立博物館等向少年兒童免費開放或提供學生票。同時,意大利政府還面向少年兒童不定期推出“繪畫藝術日”“歷史文化活動日”等相關活動。

“我已經去過博爾蓋塞美術館20多回了,里面的藏品依然讓我興致盎然。”意大利路易斯大學學生安德烈·切塞斯說:“身邊的同學朋友和我一樣,只要有時間就會去美術館走走看看,享受藝術的熏陶,這是我們從小形成的習慣。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都會領著我們去美術館。”

老師和父母在帶著孩子參觀藝術作品時,通常會引導他們作一番品評,并認真聆聽他們的評價。“盡管孩子們的評語天真稚嫩,頗有些天馬行空,但孩子通過認真觀察作品,產生想要主動了解藝術品的好奇心,在不斷評價中形成對藝術品的鑒賞力。”意大利教育和大學研究部辦公室負責人斯特凡諾·韋薩里認為,“孩子們在參與藝術活動的快樂氛圍中感知、體驗、表達,不僅能了解豐富的故事,領悟多元的藝術精神,其自主意識、審美能力都能得到良好的發(fā)展。”

巴西——

藝術品為公共空間著色

本報記者 朱東君

在巴西最大城市圣保羅乘坐地鐵,仿佛穿行在一座地下美術館中。在圖庫魯維站,會與3個錐體組成的雕塑擦肩而過;在圣克魯斯站搭自動扶梯下行時,迎面而來的是扶梯上方色彩斑斕展現圣保羅日常生活的畫作;在孔索拉桑站候車時,抬眼可見長幅的馬賽克拼貼作品“四季”;穿行在布拉斯站通道時,會被一組泛著光彩的波浪形鋼板裝置吸引目光;在蘇馬雷站,玻璃上印有44幅普通民眾肖像,旁邊寫著巴西詩人的優(yōu)美詩句……

圣保羅地鐵公司1968年成立時,便有意增加地鐵站的藝術氛圍,讓民眾得以在正式展館之外也能親近藝術。上世紀70年代,圣保羅地鐵布置了第一件藝術品,隨后一些嘗試性的文化活動和藝術展示也收到了民眾的積極反饋。1988年,圣保羅地鐵正式啟動“地鐵中的藝術”項目,又在兩年后成立藝術咨詢委員會,邀請來自藝術、建筑和商業(yè)等領域的代表,協(xié)助挑選適合安置于地鐵站這一公共空間的藝術作品。目前約100件永久性展品分散在幾十個站點。

“接觸藝術品,可以使人的情感和情操得到熏陶,擁有片刻沉思,放慢生活腳步。”曾邀請藝術家為圣保羅地鐵站創(chuàng)作藝術品的馬爾塞洛·弗雷塔斯認為,藝術品可以為公共空間著色,使其更柔和,更人性化,同時可以起到美育作用,激發(fā)人們的好奇心、想象力,樹立尊重和保護公共空間的理念。而在巴西藝術史學家拉達·阿布拉莫看來,“地鐵中的藝術”不僅讓人們在觀看作品時得到美的享受,還能把藝術教育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大眾,提升人的幸福感。

除了永久性的藝術品展示,圣保羅地鐵站還不時舉辦文化活動。“文化線”項目為在地鐵站中舉辦臨時展覽開辟了文化空間。“地鐵上的詩歌”項目,把葡萄牙語國家的詩歌帶進地鐵站,有的印在墻壁上,有的張貼在電梯門上。而在圣保羅藝術博物館站,還設有一個與博物館合作的展柜,沒有機會進館參觀的民眾,可以借此一窺近期展品。

許多乘客表示,由于不是所有人都有時間和習慣去美術館或博物館,公共空間展示的藝術品為人們接觸藝術品提供了便利,激發(fā)了興趣。一些利用科技設備進行互動展示的藝術裝置吸引了各年齡段民眾參與,一些民眾還會專門帶著孩子前來互動體驗。

不只地鐵站,整個圣保羅都像是一個露天美術館,雕塑和裝置作品散布在街道、廣場和公園。

2020年,第一屆納拉塔國際城市藝術節(jié)在圣保羅舉行,來自巴西和世界各國的藝術家用一組巨幅壁畫裝點了數棟建筑。“藝術具有改變人們生活的力量,希望在共同經歷了艱難時刻后,這些畫作能帶來一些希望和色彩。”在活動策劃者盧安·卡多佐看來,這是一項為所有人準備的藝術盛宴,任何路過的人都可以免費欣賞。藝術家阿萊士·森納則表示,在城市中創(chuàng)作如此巨幅作品責任巨大,不僅僅是裝飾作用,而要通過作品展現關愛與慰藉,用藝術力量鼓舞人心。

這組壁畫藝術受到了民眾歡迎,附近居民在窗口觀賞,路過的摩托車騎手鳴笛致意??ǘ嘧粽f:“創(chuàng)作壁畫需要樓內所有住戶同意,開始抱有疑慮的人最后都非常喜歡,他們拍下照片,發(fā)到網上,寫道‘看我的家多美’。”

掃一掃分享本頁